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UTC+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看点
真实存在的灾难才令人恐怖。一场核灾难,可怕的人为意外事故。27万人患癌,9.3万人死亡,至今仍有因放射影响而出生的畸形胎儿。
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
作者结合新近公开的苏联和乌克兰政府机密档案,以及幸存者的访谈素材,高精度还原灾难真相,呈现灾难的全景细节。
这是HBO新剧《切尔诺贝利》第一集中的一幕。这部5集迷你剧一经播出便迎来一片赞赏声,也将人们带回到33年前那段历史记忆中。
恐怖,是很多人看完《切尔诺贝利》前两集后的感受。虽然不是恐怖片,但看完之后毛骨悚然,一身鸡皮疙瘩直想吐。
剧中有两幕给我感觉很强烈
第一幕
核电站爆炸的巨响惊醒了普里皮亚季的居民,他们走出家门围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很多人走到一座小桥上,看着不远处穿破天际幽蓝光束,在灯光的照射下,天空中漫天飞舞着“雪花”,小孩子们在“雪花”中欢快地转圈。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光”和“雪”都是致命的。
第二幕
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谢尔比纳和核能专家列加索夫来到现场,指挥直升机救援队向爆炸的反应炉投放沙包。
第一架直升机已经扎进浓烟中。几秒钟后,直升机突然失去控制,一头撞上吊塔坠毁。
谢尔比纳扭头问列加索夫,“有其他办法吗?”
列加索夫无力地摇了摇头。
“再派一架进去。”
飞蛾扑火版惨烈
很多时候,他们并非真的无知,只是不愿承担责任。
1988年4月27日,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两周年之际,列加索夫以自杀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书 · 作者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是哈佛大学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全新力作,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地缘政治影响的权威史学作品。
媒体 · 评论
精辟地论述了苏联的僵化体制和盲目的经济目标如何造成这场灾难并拖延救灾。
——《纽约书评周刊》
浦洛基挖掘新近公开的档案材料和目击者的访谈素材,以期用史实纠正谬误。他的叙事全面详尽且富有条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伦敦书评周刊》
扣人心弦,细节丰富,浦洛基先生冷静地记述了苏联制度以及苏联官员的傲慢。在切尔诺贝利以南不到500公里的地方长大的浦洛基先生,生动地描述了灾难中冒着生命危险控制险情的英雄们—工厂经理和雇员、消防队员、士兵和其他人。
——《华尔街日报》
生动重现了切尔诺贝利的熊熊烈火和苏联政府的沉默……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浦洛基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历史细节:导致灾难的电站工程问题,将责任归咎于工程师的错误判断……灾难发生后苏联政府的欺瞒如何在乌克兰谋求独立及随后的苏联解体中扮演重要角色。
——《华盛顿时报》
这是对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极全面、极引人入胜的阐述。
——《图书馆杂志》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并不是我们会将谎言误作真想
真正危险是
如果我们听了足够的谎言
就完全辨不出事实真相了
到时我们该怎么办?
只能抛弃真相的希望
用编造的故事来自我满足
在这些故事中
英雄式的主角是谁不重要
我们只想知道 应该怪罪谁
走进书中, 寻找答案
这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苏联全境,从者如云,许多人都相信这是新时代的黎明之光。1986年2月25日这个冬日清冷的早晨,前夜温度已降至零下18℃,近5000名身着冬服的人来到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点缀着巨型列宁画像的红场,其中既包括苏共和政府高级官员、军官、科学家、大型国企领导,也有工人和集体农场农民等劳苦大众。他们是前来参会的党代表,他们的使命是为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制定新的路线。